人工智能(AI)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,它可以学习、推理和解决问题。如今,AI已经深刻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,从智能助手到推荐系统,无处不在。掌握使用AI的技巧,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任务,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项技术的潜力与局限性。
AI 是什么
AI,全称 Artificial Intelligence,中文叫“人工智能”。简单来说,它是让机器去做原本需要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事情。 比如,像人一样识别图片里的猫,听懂人类的语言,甚至自己写文章、作曲、画画。
AI 算法和一般算法、软件有什么区别?它拥有智慧、意识吗?AI 的实现是由一系列算法组成的,但这些算法与传统“固定流程”的基本算法不同,只有具备“学习、推理、适应”能力的算法,才算人工智能范畴。一般来说,满足以下特征的算法,才会被认为是“智能”算法:
- 能从数据中学习
不需要人为写死全部规则,而是通过大量样本自己总结规律。例子:机器学习(决策树、支持向量机、神经网络等) - 能应对不确定性
数据可能模糊、含噪音,输入不是完全精确的,但算法仍能给出合理输出。例子:贝叶斯推断、模糊逻辑 - 能做推理或决策
不只是按照流程机械执行,而是能在多种可能路径中“选择”一个方案。例子:搜索算法(A*)、博弈算法(Minimax) - 能适应变化
遇到新环境或新数据,算法能自动调整自身参数或策略。例子:强化学习(Reinforcement Learning)
传统算法像是一本“死板的说明书”,需要人写好详细的规则,它才能一步步执行(当然稳定输出也是传统算法的特点之一)。AI更像一个能“自己学习”的学生,它会从大量数据里找规律,然后根据规律做出判断或生成结果。
举个例子:如果你想让电脑识别“照片里是不是猫”,传统方法是提前写下各种规则,比如耳朵尖、胡须长、四条腿等;而 AI 会直接看上万张猫照片,自行学会什么是“猫”,自己总结识别猫的规律。
AI 已经融入生活
如果说十年前的 AI 还是实验室里的新鲜玩意儿,那么如今,它已经悄悄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打开手机,语音助手能帮你设闹钟、查天气;出门坐车,地图软件会实时规划路线,甚至提示哪里堵车;网购时,推荐系统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推送你可能喜欢的商品;刷短视频或听音乐时,背后也都有 AI 算法在分析你的兴趣。
这些应用看似分散,但本质上都说明:AI 已经不是未来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在。它就像水电一样,成为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基础能力,只是很多时候,我们并没有特别意识到。
不过,这些例子似乎很难让你把 AI 应用与前文讲到的具备“学习、推理、适应”能力的算法联系起来,因为我们日常使用的都是广义 AI 软件,并不是狭义的单一 AI 模型。广义 AI 软件基本是以大模型 AI 为核心,辅以多个功能插件与外部工具的综合系统。以人体做类比,AI大模型就是大脑,耳朵、眼睛、四肢就是插件、外部工具,大脑不仅需要工具辅助输入,还需要工具辅助执行想法。
这种“核心 + 插件”的架构,让 AI 不仅能理解和生成语言,还能执行具体操作,从而完成一整套任务流程。
抽象上诉架构,即本博客的核心思想,算法与技术;理论与实践;人的想法与人的行为;算法与 AI 都是这两类事物,相辅相成。
这个思想有什么用呢?它的作用在于驱动思考,让人始终从两个维度去审视问题。这与古话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相通,只不过多数人往往只看到表面:学习时要思考,实际上,这正是在强调理论与实践在学习中的双重重要性,并进一步延伸到各种事物中换句话说,这是一种“双轴思维”:一轴是理解与动机,一轴是方法与执行。双轴并行,才能更全面、更冷静地应对复杂与对立的局面。
AI 已经融入生活了吗?
如果冷静观察,就会发现“ AI 已经进入生活”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依然有不小的差距。
我们在日常中接触到的AI,如刷视频时的推荐算法、手机里的语音助手、购物网站的商品推荐……它们看起来“很聪明”,但归根结底,这些 AI 还是一些功能单一、任务专一的小工具。它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需求,只是在特定范围内按照数据规律提供有限帮助。
而在人类早期对 AI 的构想中,智能机器应该能全面解放人类生产力:不再需要我们重复劳动,可以自动完成复杂决策,甚至像人类伙伴一样协作。但现实是,我们距离这样的目标仍然很远。如今的大模型和智能系统虽然强大,但在实际落地中仍有诸多限制——比如理解有限、容易出错、无法独立承担长期任务。
换句话说,今天的 AI 更像是带点“智能”的工具箱,而不是一个真正能自主运行的“数字劳动力”。它能带来便利,却远未达到人类最初期待的那种“科幻式解放”。
如何使用 AI
“帮我规划减肥计划”
“我35岁,身高180cm,体重80kg,平时工作是程序员,作息是10点上班8点下班。我不喜欢晨练,家里有一台跑步机。帮我规划一个减肥计划。”
可以明显的看到,对于第二个提问,AI可以针对性的给出锻炼时刻表,利用现有工具制定具体方案。
AI懂天懂地但是不懂你的心,你最缺的是描述你的想法,它最缺的是你的输入。前面提到当前的 AI 能带来便利,却远未达到人类期望它们能解放劳动力的目的。因此应当报以工具的态度使用 AI 软件,尽量用在在简单、基础、重复的工作中。这里的简单不是说1+1的难度,而是像1+1这样准确的描述。不论是与AI还是与人,问题描述得越清晰,沟通才能越顺利。所以使用AI最需要锻炼的能力是:识别信息与信息的产出。
知己知彼,知道AI能做什么,才知道 AI 可以帮我做什么。为什么前文提供“作息是10点上班8点下班”,而不需要提供“一天有24小时”这样的信息。因为目前的AI大模型本质还是一个基于概率输出答案的算法,这些概率来源于对人类整理的通识知识的学习。AI的能力就是根据部分信息输入,辅以通识知识加工出复杂、丰富的答案。
如果我希望AI帮“我”制定私人的锻炼时刻表,相对于人类通识知识,缺少的信息就是我的作息、习惯,因此我需要提供我的个人情况而不需要再说明一天有多久,人一般几点睡等等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AI想要作答也得有基本的信息输入,因此善用AI要求使用者注重因果、逻辑概念。
除了会提问,还需会选模型。大模型也有自己擅长的领域,这取决于用于训练的知识、特别的调参(调整参数)、专用的工具插件。
- DeepSeek、ChatGPT可以帮你:回答问题、解释知识、撰写文章、修改文字、总结资料、整理思路,甚至进行头脑风暴,激发灵感。它们的优势是覆盖面广、交互自然,几乎相当于一个随叫随到的“万能助理”。
- Copilot能帮你自动补全代码、根据注释生成函数、提示常见错误并给出修复建议、甚至帮你理解陌生代码的逻辑。这类 AI 工具像是给专业人士装上了一台“外挂”,大幅提升效率。
另外,受制于大模型输入输出token限制,提问长度、回答长度都有限制,所以使用AI时还得逐步拆解问题+多轮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