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:你好像越来越喜欢吃外卖和预制菜,虽然方便,但总觉得哪里“不对劲”?或者,你发现自己可以无休止地刷短视频,但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?

这种“不对劲”的感觉,可能源于一种你未曾察觉的现象:“被设计的喜欢”。

在与AI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后,我们共同提炼了两个概念,用以剖析这种现代困境:

  • G-Like (Genuine Like, 真实的喜欢):源于你内心,通过好奇、努力、思考和体验“赚取”来的偏好。它往往是高阻力、延迟满足的,但它能构建你的“自我”。
  • D-Like (Designed Like, 被设计的喜欢):由外部(如资本、算法)为了利润或控制而“设计”出来的偏好。它通常是零阻力、高刺激、即时满足的,但它会侵蚀你的“自我”。

这两个概念并非学术术语,而是我们为了方便讨论而创造的“思想工具”。但这个工具,却能帮我们看清许多事情的本质。



核心类比:“合法收入” vs “灰色收入”

要理解 G-Like 和 D-Like 的根本区别,一个绝佳的类比是“合法收入”与“灰色收入”。

  • G-Like 如同“合法收入”。你需要通过价值交换(劳动、创造、思考)来获得。这个过程可能很辛苦,但它能让你成长,并让你心安理得地享受成果。你通过努力学会烹饪一道菜、读完一本好书、完成一次长跑,这些带来的满足感,就是你的“合法收入”。

  • D-Like 如同“灰色收入”。它来得快、毫不费力,能让你瞬间获得与“合法收入”无异的“购买力”(即时的愉悦感)。预制菜、短视频、网络游戏中的“一键寻路”,都属于“灰色收入”。

我们最容易陷入的陷阱是:“既然最终的愉悦感是一样的,那来源重要吗?”

这就像问:“既然钱都能花,那来源重要吗?”

答案是:极其重要。 因为它们的系统性后果截然不同。“灰色收入”在产生的那一刻,就在侵蚀那个能产生“合法收入”的健康系统,犹如劣币驱逐良币。同样,D-Like 在产生的那一刻,就在侵蚀那个能产生 G-Like 的系统——你的“自主心智”。



D-Like的“反噬”

D-Like 的危害不是单一的,而是一个层层递进、自我加强的反噬链条。

层级一:【成瘾螺旋】

—— 个体心智的人质困境

D-Like 利用你大脑偏爱捷径的本能,提供超额回报的快感。久而久之,你的神经系统会产生耐受性,导致快感贬值。过去能让你快乐的 G-Like(如散步、阅读)变得索然无味。此时,你寻求 D-Like 不再是为了追求快乐,而是为了摆脱不刷就难受的痛苦。你的心智系统被劫持,彻底沦为人质。

层级二:【生态崩塌】

—— 市场与文化的系统性操纵

在市场上,D-Like(如香精、料理包、算法推荐内容)凭借成本和效率优势,对 G-Like(如天然香草、手作食物、深度创作)构成不公平竞争。资本和平台会从系统层面操纵比赛,让 D-Like 获得不成比例的资源。

最终,G-Like 的生产者要么灭绝,要么被迫 D-Like 化(例如,深度博主开始做感官刺激的短视频)。我们的文化环境从丰富的生态系统,退化为被单一作物占领的文化荒漠。即使你某天觉醒,也发现无处可寻。

层级三:【自我窃取】

—— 存在意义的终极空洞

这是最深的一层危害。G-Like 的喜欢是你克服阻力、创造价值后的结果,它构建了你的自我。而 D-Like 的喜欢只是一种被设计的工具,与意义和价值创造完全脱钩。

当你不断用 D-Like 喂养自己,你获得的只是虚假的快感,而没有真实的意义。你的自我是由 G-Like 的经验所构建的。当 G-Like 的经验完全消失,你的自我就停止了生长,变成一个空洞的容器,被外部注入的、被设计的喜好所填满。

最终,那个自主的你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得很好的、以为自己很自由的提线木偶



“生产力提高”与“高利贷”

扩展 G-Like 与 D-Like 的适用面,反过来问,使用 AI 写文章算哪种呢?

有人会问:使用 AI 工具不就是生产力提高吗?与 G-Like 还是 D-Like 有啥关系吗?

这是一个关键的混淆点。我们必须区分两种工具:

  1. 赋能型工具(G-Like 放大器):如锤子、洗衣机、Excel。它们延伸你的能力,服务于你的意志,让你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更高层次的 G-Like。

  2. 劫持型工具(D-Like 载体):如老虎机、“信息茧房”式的算法推荐。它们利用你的弱点,服务于设计者的意志,消耗你的注意力和自主心智。

回顾预制菜的例子,预制菜表面上为你节省了1小时烹饪时间,但这1小时是“带毒的收益”。它顺便向你注入了高盐高脂,重塑了你的味觉。你用便利换来了未来的健康代价和快感贬值。这不是生产力提高,这是“高利贷”。

“使用AI分析问题”这个行为本身,也完美地处在这个十字路口。你可以把它当成认知杠杆(G-Like),通过与它辩论来强化自己的思考;也可以把它当成认知外包(D-Like),为了交差而直接复制粘贴,最终让自己的思考能力萎缩。

显然,学校培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;企业培养正式员工与聘请外包员工也属于 G-Like 与 D-Like 扩展的两面性例子。



如何应对

—— 夺回你的心智主权

应对 D-Like 的核心不是杜绝,而是“保持觉察、夺回主权、重建系统”。

  1. 保持觉察(核心) 当你体验到一种零阻力、高回报的喜欢时,问自己:“这个‘喜欢’,是我自己的,还是‘被设计’的?” 这种觉察本身就是解药。

  2. 夺回感官主权(稀释与替代)
    • 稀释:无法避免D-Like时,有意识地“稀释”它。例如,吃外卖时,把可乐换成矿泉水,把薯条换成玉米沙拉。
    • 搭配:享受D-Like的同时,强制掺入G-Like。例如,吃泡面时,加一个鸡蛋或几片生菜。
    • 升级替代:用更高质量的D-Like替代劣质D-Like。例如,用精品汉堡替代快餐汉堡。
  3. 重建 G-Like 系统(主动选择高阻力) D-Like 废黜的是你忍受枯燥的能力。你必须像锻炼肌肉一样,重新锻炼它。
    • 恢复一个季度一次的做饭,即使很麻烦。
    • 花30分钟去阅读一篇长文,即使很费劲。
    • 有意识地支持 G-Like 的生产者,比如去夫妻小店吃饭,为小众内容付费。用你的合法收入去投票,维护那个能产生 G-Like 的健康环境。

在被便利和快感淹没的现代生活中,保持这份清醒,就是守住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最后防线。